【中药小课堂】煎服中药,不能不知道的常识!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量: 更新时间:2021/6/4 9:13:11
 

中药煎煮法是将一种或数种中药加水煎煮后去渣取汁的一种操作方法。中药汤剂具有吸收快,奏效速,随证增损的优势,是临床应用最早、最广泛、最能体现中医药特色和优势的剂型。

《本草纲目》指出: “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制如法,而煎药者,鲁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到亦无功。”   

《医学源流论》强调: “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

因此, 中医对汤剂的制作,对煎具、用水、火候、煎煮方法历来都十分讲究。

 

1、煎药器具   

忌铜铁器,宜用瓦罐。以防金属元素与中药成分发生化学反应,或降低疗效,或产生毒副反应。宜用化学成分稳定,不易与药物发生化学反应,且导热均匀,保暖性能良好的砂锅、砂罐等陶瓷器皿,不锈钢器皿亦可。

2、煎前浸泡

药物在煎煮之前都需要浸泡。既有利于有效成分的溶出,又可缩短煎煮时间。一般用冷水浸泡20~30分钟即可。若以种子或果实为主的药物,浸泡时间可延长。夏天气温高,浸泡时间不宜过长,以免药液变质。浸泡后的药液切不可倒掉。

3、加水多少

药物浸泡好之后,可再适当加水煎煮,至于加水量的掌握很难精确。《本草纲目》云:“剂多水少,则药味不出;剂少水多,又煎耗药力”。通常认为将饮片适当加压后,以水面高出药面2-3cm为宜。

4、煎药火候和方法

火候有文火与武火之分。所谓文火,即小火。是指使温度上升及水液蒸发缓慢的火候。所谓武火即大火,是指使温度上升及水液蒸发迅速的火候。《本草组目》提倡“先武后文”。即先用武火使药液尽快煮沸,以节省时间,后用文火继续煎煮,使药液保持微沸状态,以免药液溢出或过快熬干。有效成分不易煎出的矿物类、骨角类、甲壳类药物及补虚药,宜文火久熬,每次维持1小时左右,使有效成分能充分溶出。解表药及其他含挥发性有效成分的药,宜用武火迅速煮沸,改用文火维持10~15分钟即可。一般中药煎煮2次,第2煎加水量为第1煎的1/3-1/2,两次煎液去渣滤净混合后分2-3次服用。

 

中药煎药之特殊煎煮法,以下是四种常见的特殊用法。

1、先煎  即先于他药煎煮

矿石类、贝壳类、角甲类药物,因质地坚硬,有效成分不易煎出,需先煎20-30分钟,再下其他药物同煎。如石膏、石决明、水牛角等。毒性较强的药物,宜先煎45-60分钟后再下他药,通过久煎可以降低毒性,确保用药安全。如超过常规用量,先煎时间要适当延长。如附子、乌头等。

 

后下  即后于他药煎煮

气味芳香的药物,久煎易使其有效成分挥发而降低药效,一般在中药汤剂煎好前5-10分钟入药即可。如广藿香、砂仁、豆蔻等。此外,有些药物虽不属芳香药,但久煎也能破坏其有效成分,如钩藤、番泻叶等亦属于后下之列。

包煎  即用纱布将药物包裹后入煎

(1)花粉类类药物及药物细粉等,如蒲黄、六一散等不易与水接触而浮于水面,宜用纱布包好,再与其他药物同煎;

2)黏液质较多的药物,如车前子等,在煎煮过程中易粘锅糊化或焦化,故需包煎(3)含绒毛的中药,如旋覆花、辛夷等,包煎可避免绒毛脱落,混人汤液中刺激咽喉而引起咳嗽;(4)此外,有些易混浊的药物,如滑石粉、赤石脂等,也应包煎。

4、烊化  即用水(或黄酒、或药汁)加热溶化,又称溶化

胶类药物与他药同煎,容易粘锅、熬焦,或黏附于其他药物上,既造成胶质类药物的浪费,又影响其他药物有效成分的溶出。可将胶类药物放入水中,或黄酒中,或已煎好的药液中加热溶化后服用。如阿胶、鹿角胶等。

 

汤药的服法

 

1服药次数

一般每日1剂,煎2次,分2-3次服。若急性病、热性病可1日2剂;病情缓轻者,亦可间日服或煎汤代茶饮。

2服药时间

适时服药,应根据病情的需要和药物的特性来确定。如攻下药及治疗肠道疾病的药物宜饭前服,消食药及对胃有刺激性的药宜饭后服。无论饭前服还是饭后服,服药与进食都应间隔1小时左右,以免影响药效的发挥与食物的消化。此外,有些药物还应在特定的时间服用。如驱虫药、峻下逐水药宜在清晨空腹时服,安神药宜在睡前0.5-1小时服。慢性病定时服,急性病则不拘时服。

3、服药冷热

汤剂一般宜温服。但解表药要偏热服,服后还须温覆盖好衣被,或进热粥,以助汗出;寒证用热药宜热服,热证用寒药宜冷服,以防格拒于外。如出现真热假寒当寒药温服,真寒假热者则当热药冷服。此外,危重患者宜少量频服;呕吐患者可以浓煎药汁,少量频服;对于神志不清或因其他原因不能口服时,可采用鼻饲给药法。

 

以上是中药的煎服方法,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现在人们的生活节奏和工作节奏都越来越快,如果您没有时间在家煎煮,可以到正规医疗机构代煎。

达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拥有川东北所有医院中最大的煎药室,全自动不锈钢煎药机充分保障了中药的疗效和卫生,如果你有需要,我们将竭诚为你提供优质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