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小知识】中药双胞胎?揭秘白附片与白附子的五大区别
作者:陈政作 文章来源:中药房 点击量:更新时间:2025/5/14 9:15:32
 

 

在中医药的广袤天地里,白附片和白附子这两味药材仅一字之差容易让人产生混淆二者实则存在重大差异,误用可能引发严重后果。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本期的两位中药主角。

区别来源与加工

白附片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子根加工品乌头的子根又称泥附子,本身有毒,需经过加工才能供药用。具体加工过程为:选择大小均匀的泥附子,洗净后浸入食用胆巴的水溶液中数日,接着连同浸液煮至透心,捞出剥去外皮,纵切成厚约0.3cm的片,再用水浸漂,最后取出蒸透晒干,便制成了白附片。



白附子天南星科植物独角莲的干燥块茎。秋季采挖后,除去须根,撞去或用竹皮削去粗皮,然后用清水浸泡数日,再加白矾浸泡一日,换水至口尝微有麻舌感为度,最后取出晒干。

当我们考察白附子的历史沿革会发现,白附子的基源在明代中叶出现变化,明代中叶以前本草记述的白附子为毛莨科植物黄花乌头的干燥子根及母根,即关白附,明代中叶以后白附子逐渐演变成天南星科植物独角莲的干燥块茎,又称为禹白附。《中国药典》1985版起只收录禹白附,不再收录关白附。

区别性状特征

白附片为纵切片,无外皮,呈现黄白色,半透明状,厚度约0.3cm。

白附子为类圆形或椭圆形厚片,外表皮淡棕色,切面黄色,角质。

禹白附与关白附外观长短和直径差别不明显,两者都有根痕和芽痕,只是禹白附的表面有密生环纹,而关白附则有明显的纵皱纹或细纵皱纹。

区别药性与归经

白附片药性辛、甘,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

白附子药性辛,温;有毒。归胃、肝经。

区别功效与应用

白附片有着扶阳第一药”的称号,也是十大经方最常用的中药之一,为当今中医火神派最为擅用的中药之一。它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的功效。在临床上,是治疗亡阳欲脱的要药,可用于治疗亡阳虚脱、肢冷脉微、心阳不足、胸痹心痛、虚寒吐泻、脘腹冷痛、肾阳虚衰、阳痿宫冷、阴寒水肿、阳虚外感、寒湿痹痛等症状。例如,在经典方剂四逆汤中,白附片与干姜相须配伍,用于回阳救逆治疗亡阳证;在桂附八味丸中,与肉桂相须配伍,补火助阳治疗肾阳不足、命门火衰。

白附子祛风痰,定惊搐,解毒散结,止痛的作用。临床上常用于中风痰壅,口眼㖞斜,语言謇涩,惊风癫痫,破伤风,痰厥头痛,偏正头痛,瘰疬痰核,毒蛇咬伤。比如,治中风不语、嘴歪眼斜,白附子常与天麻、全蝎、僵蚕等配伍;治偏正头痛,常与川芎、白芷、细辛等配伍。

两者虽均治"痰证",但:寒痰选白附片(痰白清稀)

风痰选白附子(痰黏抽搐)

区别使用注意

白附片辛热燥烈,孕妇慎用,阴虚阳亢者忌用。不宜与半夏、瓜蒌、瓜蒌皮、瓜蒌子、天花粉、川贝母、浙贝母、平贝母、伊贝母、湖北贝母、白蔹、白及同用。生品外用,内服须经炮制。煎服时用量为3~15g,需先煎、久煎,口尝至无麻感。

白附子孕妇慎用。有毒,一般生品外用,制品内服,生品内服宜慎。临床上多用其炮制品,用量3~6g,且需要先煎或久煎来减弱其毒性。无论是生品还是炮制品,没有临床医生的指导个人切勿随意乱用。


[药师特别提醒]  ①我院药房实行双人核对制度,严控用药安全

②煎煮要求:白附片需先煎2小时以上白附子需先煎30分钟

③孕妇、高血压患者慎用

④绝对禁止患者自行购买使用

总之,白附片和白附子虽然名字相近,但它们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中药。同时,广大患者在使用这两味药材时,也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切勿自行用药,以免发生意外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